一部动画片,短短一集总计不过二十分钟,却讲完了足足一生的故事。
这回说的是一部HBO在2015年推出的动画片《Animals》,目前第一季已经完结,第二季还在更新中。中文译名有两个版本,一个叫《纽约浮牲录》,信、达、雅;还有一个比较接地气的名字叫《纽约屁民》,信、达、不那么雅。都说“HBO出品,必属精品”,的确,沿袭这家电视台的一贯风格,暗黑、黄暴、嘴炮、黑色幽默等等特质在片中都可以找到影子。如果你喜欢《马男波杰克》这种“成人动画”的话,那么《Animals》应该也是你的菜。
本剧主要讲的是生活在纽约这个大城市里的一群无足轻重的动物们,老鼠、鸽子、还有马、猫、狗、苍蝇、毛毛虫等等。每一集本身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,围绕三两种动物展开,从动物的视角冷眼看待这个忙碌的大都市。拟人化的叙事手法赋予了剧中动物以人格,于是,所有的动物都是会说话的,反而剧中出现的人都是支支吾吾,只会发出难以听懂的噪音,这是一个极大的反转。说是独立的小故事,但其实还是草蛇灰线,脉络暗中串联。其中,纽约市长一角是极为重要的线索。另外一条暗线,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彩蛋,不论一集中的主角是什么动物,男一号和男二号永远是两位叫 Phil 和 Mike 的,而 Phil 和 Mike 其实就是两位主创的名字。
更多的人设背景暂且不表,今天想着重安利的是第一季中的第七集。在第一季的十集动画中,第七集是十分独特的存在,几乎完全独立于整部剧的存在。毫不夸张的说,这一集里用掉的创意完全可以拍成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,但两位主创选择了把一切的点子压缩到这二十分钟的动画片里,而且还是这么又黑又贱又心酸,简单粗暴脏乱差的画风,真的是纯靠内容取胜,不落窠臼。
给你一个白天,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,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情?
这一集中的 Mike 和 Phil 变成了两只苍蝇,他们的整个“蝇生”都生活在纽约的中央公园里。这一天清早,一对在公园散步的恋人扔下了一只怀表,时针指向了九点。于是他们的一生开始了。
如同所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基友一样,他们一起打棒球,一起在树干上滑滑梯,一起偷看成人杂志,一起做任何事情。但实际上,他们来自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家庭。Mike 家境良好,父母相处和睦,他虽然从小想当一个萤火虫,但蝇生轨迹一直按部就班,最终被康奈尔大学(没错,就是那个康奈尔)录取,成为金融界的精英,娶得娇妻,甚至在 Hoboken(美国一城市)买了一个面积五平方英寸的豪华度假别墅,俨然人生赢家。反观Phil不学无术,有一个酒鬼老爹,自幼怀有写作梦想,却早早放弃,成家后儿子小小年纪被送进戒毒所。
两个发小,从前无话不谈,渐渐长大,各自追求不同的生活,终究渐行渐远。约莫时候到了中午,两位刚刚成家的苍蝇在沼泽偶遇了。Mike 正在事业上升期,碰到 Phil 张口就说想拉他做自己的客户,给他提供借贷计划,而此时的 Phil 其实只是一个小书店的员工,生活拮据到连喝咖啡的两块钱都要让 Mike 来掏。他们之间已然没了共同话题,只有的骨子里的怀旧情节可以免他们一时尴尬。倒也不必,因为Mike没呆片刻就忙着赶火车,飞走了。
蝇至中年,又一次重逢,已经是 Mike 母亲的葬礼后。晒着午后的太阳,两位老友,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,像年过半百的男人一样吹着牛,唱着歌,忆往昔岁月,当然了,期间主要还是 Phil 在听人生赢家Mike在吹牛,但他很快打断了这令自己不适的谈话。
“你就是这么对老朋友的吗?”
多年积蓄的不满就此爆发,Phil 只丢下了一本回忆录便飞走了,原来——他早已重拾了写作。此时的 Mike 望着 Phil 的身影,拿着回忆录,眼里噙着泪水。
转眼已是黄昏,Phil 的回忆录出版了,两位老人已至耄耋之年,池塘边相聚,紧紧攥着的除了手中钓鱼的杆,就是那本联结他们一生的回忆录了。眼前闪过一幕幕年少时嬉戏玩耍的场景,一幕幕青壮年时的嫌隙与龃龉,曾经的欢愉与决裂,一切的一切早已成为过眼云烟,而今各自老伴已然离开,儿女也成家立业,心中剩下的唯有对彼此的心心相惜。于此,Mike 问了 Phil 那个问题:
“If you could do it all over again, would you change any of it ?”
“Not a goddamn second of it. ”
“如果可以从头来过的话,你会改变什么吗”
“一秒都不用改。”
Phil 的回答干脆利落,如果这就是一生,此刻即是永别,那就让它这样吧。我已经过完了自己的一生。那个怀表就此定格在了下午六点。
这个故事的格局如此之小,区区两只苍蝇、九个小时的生命而已,却展现了“人生”如此宏大的命题。
初看春花红,转眼已成冬。蝇生一日,人生若何?
因为剧集比较小众,所以关于剧情多说了几句。下面,聊点题外话。
动画片有个好处,它的手法天马行空,抓住一个点,极尽夸张,其表现力往往十分惊人,能带来的极大震撼。其实呢,苍蝇的寿命在一个月左右,远不止片中的九个小时——但是,不需要,我们就用一天。
此外,拟人的手法让讽刺变得更加深刻。前文提到,两位主创把可以拍一部电影的创意压缩到了二十分钟,这里的创意其实不仅仅是是苍蝇这个点。要知道刚刚介绍那一大段剧情大约只占到了这一集的一半时长。剩下的十分钟,用片头出现的那对情侣的行踪作为线索,还串接了一段拉马车的两匹马的闲聊,来看看悄悄她们说了什么。</div>
其中,一匹马在抱怨眼罩遮挡了她的视线,以防有人get不到这个点,我解释一下:那匹马说了 blinder 这个词,是眼罩的意思,然后心浮气躁、刚撒完尿、想找点东西发泄的她把这个词拆成了blind her,意指蒙蔽她,她有一想,为什么偏偏是 blind her 而不是 blind him 呢,都是父权主义,性别歧视!
很显然,这是在影射现实中存在的类似于,请允许我举个本土化的例子,“中华田园女权”的东西。但是,从这个两匹马的对话看来,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断定,她们的说法是荒诞的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简单的事实被层层包裹,恐怕我们就做不到这么思路清晰了,即是这看起来不难。
有这样一个理论,当使用外语时,人们的情绪会更少地被激发,尤其是和羞耻、内疚、愤怒等相关的负面情绪,更少的下意识情绪反应促使我们更多地使用认知系统。而当人们在用第二语言谈论自己时,仿佛与自己之间拉开了一个距离——这段距离给了理性以存在的空间。我想,用动画片、拟人手法来映射现实,恰恰也是这个道理。正是因为知道,那不是我,我才会真正从是非冲突中抽离出来,认真权衡,理性思考;而不是不自知地把自己带入到剧中的某一个角色身上,从那个视角去形成剧中的世界观。事实上,我们选择带入对象的方式往往只是先入为主罢了,这一点都不科学。所以说,动画的讽刺不仅极为深刻,而且更易为人们感知。
说完了内容方面的,最后说两句关于叙事媒介的。我们都知道,这个故事的内核不过在讲述时光流逝,在很多地方,这样的主旨是干瘪的。可一旦把这个“时光”二字添上生活化的细节,扩充成为一集动画片,是不是引起了一点共鸣,还有一点小小的心灵震撼呢。这个区别就是我想说的,叙事媒介的维度。
以这篇推送为例,三千来字,从头到尾都在围绕着这一集展开介绍,尽量图文并茂。读者很可能觉得有点无聊,因为我仅仅能用文字去描绘我想表达的东西。而影视作品呢,它可以有动态的视觉效果,轻而易举就可以囊括我用文字写下的一切,所以,影视作品是比文字更高一位度的叙事媒介。还有没有更高纬度的叙事媒介呢,我能想到的例子,大概就是某些制作精良的第一人称角色扮演游戏了,因为你作为玩家可以生活在游戏所构建的那个世界观当中,甚至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。往往,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叙事的改变能收获很好的效果,比如小说改变电影;反过来,我们也看到,游戏改编的电影口碑票房双扑街的还是占大多数。
最后,第七集里还穿插了一段原创 rap,挺带感,应该有人会喜欢。